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化解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近年来,白彦花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拓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组建“党支部+网格+志愿者”自治调解队伍,通过“早介入、巧联动、重预防”的工作模式,实现矛盾不上交、风险早化解,持续维护辖区社会大局稳定。
一、“支部领航”激活基层的自治细胞
白彦花镇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调解工作方案,明确10个嘎查村党支部在调解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党支部带头组建党员调解队,深入农牧民群众,洞察社情民意,及时察觉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构建起“党委领导、支部主抓、党员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呼和布拉格嘎查党支部为例,在处理一起村民土地纠纷时,党员调解队主动介入,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调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参照村规民约,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经过长达3小时的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并承诺不再就纠纷产生争议。
二、“网格搭桥”打造“民呼我应”的治理终端
建立“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的三级治理架构,科学划分68个网格,选聘由嘎查村“两委”干部、党员、退休老干部等人员组成的立场坚定、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的网格员71名,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脸熟”的优势,通过每日网格巡查,采取唠家常、暖心交流等方式,实现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动向实”,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以塔汗其嘎查为例,网格员接到一起村民因占地补偿款分配方案意见不一而引发的纠纷诉求后,及时参与了方案的制定修改,确保政策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并从相关法律法规、邻里和睦等多方面进行劝导,引导矛盾双方换位思考,最终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不仅算清了土地权属的“明白账”,更系紧了邻里之间的“情感结”。
三、“志愿聚力”挖掘乡村治理的民间智慧
深挖本地志愿服务资源,吸纳辖区老党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致富能人等参与乡村治理,壮大矛盾化解力量。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问需问难,变“村民找”为“找村民”,以“谈心”的方式,依托嘎查村内矛盾纠纷调解室,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面对面倾听农牧民群众诉求,推动源头预防,做到矛盾纠纷即时谈、就地谈,变村民“心结”为“心解”,变“贴近”为“贴心”。近日,和顺庄村两户村民因房屋边界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志愿服务队了解情况后立即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从邻里关系、亲情友情等方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双方相互理解包容,同时找到房屋边界准确依据,为调解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一场即将激化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党支部+网格+志愿者”自治调解模式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协同作战,共同奏响调解工作和谐乐章。
下一步,白彦花镇将持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多措并举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耕乡村“微治理”,从末梢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加强横向创新、纵向深化,为源头治理、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注入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