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市直机关工委精心举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展览,从党章视角深入解读党的作风建设……”近日,市直机关 “红话筒”宣讲员王圣珏以“理论+互动”的沉浸式宣讲模式,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机关党委全体党员深入浅出的在市直机关北疆模范阵地讲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今年以来,市直机关工委锚定强化理论武装、传播红色能量目标,深耕“红话筒”宣讲队伍建设。通过整合骨干力量、创新宣讲形式、拓展覆盖维度,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浸润民心,在市直机关与基层一线掀起学习践行热潮。
深耕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宣讲矩阵
在社区活动室里,“红话筒”宣讲员靳姣正与居民围坐在一起,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养老金上涨政策:“张大姐,您看这政策背后,藏着党对咱们老年人满满的牵挂。” 红话筒宣讲员胡亦涛更是将宣讲融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实践中,宣讲时紧扣交通安全、医保、教育等群众关切话题,用身边鲜活案例阐释政策理论,让宣讲既有深度又接地气。如今,像胡亦涛这样的“红话筒”宣讲员,已成为市直机关基层理论宣传的“行走教科书”,收获群众广泛赞誉。
为提升宣讲感染力,市直机关工委构建起“三位一体” 宣讲矩阵,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深入党校课堂和基层联系点开展专题辅导;“红话筒”宣讲员以专业素养结合群众语言,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各基层党组织业务骨干立足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通过把理论要点转化为家常话语、将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理论学习更贴地气。目前,市直机关共有宣讲员328人,三支队伍协同发力,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创新宣讲模式,拓展多元场景覆盖
围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要求,“红话筒”宣讲队伍持续拓展宣讲场景。在机关单位,结合业务工作解读政策文件,助力干部提升履职能力;在社区网格,依托“双报到”活动,将宣讲台变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在乡村振兴一线,田间地头的“板凳课堂”上,宣讲员与村民共绘发展蓝图。自宣讲队伍组建以来,已累计开展宣讲1569场次,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
“实用人才进课堂”是“红话筒”宣讲的一大亮点。机关工委广纳农业技术专家、法律顾问、医疗骨干等专业人才,充实宣讲队伍,创新打造“理论+实践”宣讲模式,将政策传播与技能培训、民生服务深度融合。
聚焦成效转化,凝聚红色发展力量
市直机关工委以“我为企业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组织市税务局、司法局等部门业务骨干走进经开区企业,开展惠企政策解读与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市应急管理局业务骨干赵海珍结合典型事故案例,深入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安全生产法规与应急逃生技巧,切实提升群众应急处置能力。
这种“理论+”宣讲模式,让党员群众既学透理论又掌握实用技能,真正实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下一步,市直机关工委将持续优化“红话筒”宣讲队伍结构,完善宣讲机制,以更生动的形式、更精准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达基层,让红色信仰浸润人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