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28人,在校学生52人,送教学生28人。近年来,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活动载体,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特殊教育的特别宣传。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党的治国方略,多次召开政治理论学习会,学习贯彻民族理论、民族工作政策法规等。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普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入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促进校园形成互助、友爱、民族团结进步的融洽氛围。
特殊教育的特殊团队。“每当说起那次动人的演唱,小旺、小康兄弟俩以及他们的家人对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送教的老师们充满了感激。”从建校起,特殊学校的送教团队就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心穿行在全旗城区、嘎查村的路上,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孩子及其父母心中,演绎着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用执着与坚守传递着一份温暖的感动,在解疑答惑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打开这些特殊孩子的心扉,让他们重拾对生活、对人生的信心。2022年巴彦淖尔日报以《草原深处有牵挂》为题报道了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的优秀事迹。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团队先后为63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送教4900多人次,9300多课时,累计行程11.8万多公里。
特殊教育的特色活动。近年来,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系列活动。依托承办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专题研讨会,向前来参会的老师们呈现本地民族文化,并通过实践体验送教之路感受各民族风土人情。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通过歌舞、绘画、手工等形式向学生传播民族团结政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知识,让师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个离不开”的内涵。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童心向党共奋进”为主题,邀请乌兰牧骑演员走进校园,师生与演员同歌共舞、同台走秀。“学校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美好氛围。”一位从事特教工作多年的老师说:“今后学校要经常性开展‘你我手拉手,同心共筑中国梦’这类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植根于让师生心中。”
特殊教育的特效课程。“特殊教育学校的串珠课程,不仅训练了我的协调能力和专注力,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我还学会了制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一位蒙古族学生言语中充满对学校及老师的感激。该校负责人说:“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能力差异性较大,为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范围之内,进一步的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为此我们遵循‘教育与康复并举,生存与发展并存’的教育理念,开设了不同的特色课程,如沙画课、旱地冰壶、串珠、芦苇画制作等等,在这些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的主线,让特殊群体的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人生也可以精彩,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特殊教育学校用爱心、恒心、耐心为孩子们打开了那扇通向美好的窗户。自特色课程开展以来,沙画表演曾多次登上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艺晚会现场,尤其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莫尼山》作品,赢得了主办方的好评;串珠作品在景德镇全国少儿艺术展上首次亮相就以其精美的设计、精巧的工艺吸引现场参展观众驻足观看;旱地冰壶运动员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特奥比赛,共获54枚金牌、22枚银牌、30枚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