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筑牢黄河“几字弯”北疆屏障 绘就“三北”工程新画卷
杭锦后旗“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坚持政策引领、工程协同,通过全民治、科学治、产业治、长效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实现了从单一工程治理向系统性生态建设的转型升级。
长时期全民治。 杭锦后旗构建了全民参与机制,先后发动数十万人开挖了7级农田灌排体系,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等工程,涌现出了全国治沙劳模牛二旦、陶发栋等一批先进典型。在“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累计带动1278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763万元。
全要素科学治。在技术创新层面,重点突破机械压沙瓶颈,自主研发的手扶式轮盘压沙机通过旋转轮盘设置沙障固沙,工作效率较传统人工压沙提升2倍以上,降低了30%的人力成本,使沙区治理周期缩短40%,有效破解了"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的难题。在品种优化方面,建立以乡土树种为核心的植被配置体系,经多年筛选,羊柴、花棒、沙木蓼、沙拐枣、柠条等先锋物种表现出显著优势。其中,沙木蓼根系深达3米以上,在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区域存活率达85%;沙拐枣通过肉质化叶片减少蒸腾,在-30℃极端低温下仍能正常越冬。科学治沙体系的全面落地,推动杭锦后旗2025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5%。
多模式产业治。 杭锦后旗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光伏治沙领域,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种植"的复合模式,通过3.6万亩治理面积的规模化实践,将荒漠土地转化为多元效益载体。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中草药试种区筛选出甘草、黄芪等12种耐盐碱药材;经济林建设推进1000亩山楂种植基地,盛果期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5万亩,在轻度沙化土地实现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增收入长效治。杭锦后旗实现“短期治理—长期管护—效益循环”的生态修复闭环,全面落实"建管并重"原则。通过将经济林承包给周边群众经营管理,特别是优先脱贫户、边缘户承包,让群众获得长期收益;成立专家组、党员志愿服务队,对群众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沙区新增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收益按比例投入治沙成果管护。这种多维度协同的长效治理模式,既确保了生态修复成果的稳定持久,又通过产业融合创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杭锦后旗通过系统治理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完成工程固沙1.8万亩,完成沙生灌木造林1.82万亩。2025年攻坚进度持续加快,共完成1.52万亩固沙作业,成活率达95%以上。在乌兰布和上风口建设防风防沙林带15公里,栽植经济林3000亩,新建栽植大沙枣15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1.5万亩。
为持续提升治理水平,杭锦后旗积极与科研团队合作,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林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及重大技术需求进行合作立项研究。同时,积极承办国家、自治区、市级的现场调研工作,致力打造全市防沙治沙精品示范项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