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守护生态安全 筑牢国家安全基石

发布单位:日报社 发布人:吴桂清 发布时间:2024-04-16 点击量:184 字体:

  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

  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汇集了阴山、黄河、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套平原、乌梁素海、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漠,“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齐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肩负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全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一直以来,市国家安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屏障作为落实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依托乌梁素海、大桦背及“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在自然保护区、林草、水利等生态安全重要节点部门成立人民防线小组,促进国家安全与生态安全深度融合,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同时,做到生态领域情况及时掌握、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及时发现,切实有效发挥了国家安全机关在生态安全领域的重要职能作用。

  春日的乌梁素海碧波千里,大批越冬候鸟应时而归,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悠然栖息,欢快地鸣叫声不绝于耳,湖中的鲤鱼、草鱼、鲢鱼等也不时跃出水面,享受着春日和煦的阳光。

  一大早,乌拉特前旗公安局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大队长、乌梁素海警长刘军就带领着民警开始了一天的巡湖工作。刘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加强乌梁素海环境保护工作,市公安局组建了乌梁素海自然保护区分局,在重要部位划设生态片区,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推进完善“空中巡查+视频巡防+人员巡逻”的立体防控警务,形成对林草、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的网格化管理。同时,在黄河沿线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千余个,以全覆盖、可视化、能预警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模式,对非法占地、采砂、排污、狩猎、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现在的乌梁素海,环境越来越美,疣鼻天鹅、青头潜鸭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越来越多。”刘军骄傲地说。

  走进磴口县乌兰布和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只见辽阔的沙丘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光伏板下,纵横交错的草方格如同一张大网,紧紧锁住流动的沙丘,工人们正在草格间栽植梭梭苗。“明年梭梭树旁就可嫁接肉苁蓉了。到时,仅肉苁蓉一项,每亩地就可实现产值3000元。”一名工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达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从上世纪50年代起,磴口县广大干部群众就开始了与乌兰布和沙漠的斗争。70多年来,他们战风沙、保家园、促发展,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近年来,磴口县坚持防沙治沙与光伏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通过以治促用、以用促治,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今,磴口县境内210万亩沙漠披上绿装,沙区林草覆盖度也由过去的0.04%提高至37%以上。“磴口模式”治沙群体还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称号。

  当工人们在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梭梭时,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李长青正在茂密的林木间巡查。“春季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一个烟头、一个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片森林的毁灭,所以我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李长青说。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一片荒凉,到处是沙丘、荒滩、盐碱地。1960年,为让这里的荒地得到进一步利用,巴彦淖尔投资4.5万元,成立了国营新华林场开展造林治沙。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前脚辛苦挖好的树坑转眼就被黄沙掩埋。职工们只能夜以继日地在沙地里种树,可树苗成活率依然不高。”聊起当年种树的艰辛,林场老职工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撑、国家的投资,让国营新华林场得以引进更多优良树种开展大规模造林治沙。在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下,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

  “下一步,我们将以‘六个统筹’为抓手,聚焦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力争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