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前达门苏木特色产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30 点击量:1918

巴音前达门苏木位于乌拉特后旗东北部150公里处,全苏木总面积为5989.7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87.54公里。苏木辖9个嘎查,1个边防连队 ,2个派出所,2个卫生院,2个兽医站。苏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的“绿色宝库”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公元前102年的哈那古城遗址、类似古代烽遂的四棱体土柱,兀自独立,直插天穹,高不可攀宝音图风蚀景观宝音图古长城川井烽火台、吉祥寺——乌力吉图庙、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等。

一、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的。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乌拉特后旗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面积为 2.8万 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该区内分布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该区是我国梭梭林天然分布的最东缘,也是我国现存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北山羊,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盘羊等分布的最北界和最东界,为世人所关注。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乌拉特保护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这里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北山羊等经常出没的地方,也是国境边防线上的一道生态屏障,巨大的“绿色宝库”。保护区加强科学研究工作,集中人力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现基本查清了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种类、分布及种群情况。保护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脊椎动物有 80种,其中,兽类有 7目 13科 31种,鸟类 4目 13科 37种,两栖类2科 4种,爬行类 2科 6种,鱼类 1科 2种,共有种子植物 22科 60属 96种。为进一步掌握梭梭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和天然更新,设立了固定样地 20个,开展天然植物群落监测研究。保护区已拍摄完成《大漠在呼唤》、《乌拉特的蒙古野驴》两部纪录片。

漫长的岁月,光辉的历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着多彩的草原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将会把保护区建设的更好,使其在保护管理与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再展秀美容颜,再现勃勃生机。

  二、哈那古城遗址

哈那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阿布日勒图嘎查,北距汉外长城南线约300米。墙体夯筑而成,有瓮城,四角有角台。地表发现汉代红陶、西夏黑釉陶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修筑塞外长城,抵御匈奴南侵,是屯兵防御的障城,元、西夏沿用。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城为中心,1000米范围内实施重点保护。

三、宝音图风蚀景观

位于乌拉特后旗宝音图苏木驻地南四公里处,巴音前达门苏木公路的西侧台地上,一个类似古代烽遂的四棱体土柱,兀自独立,直插天穹,高不可攀,外地人称之为“烽火台”。其实,它是紫红色砂质泥岩风蚀形成的自然景观,因形状酷似烽火台,故称川井烽火台。原高约100米,占地200平方米,现经多年风雨侵蚀,现高约40米,占地100平方米,外形壮观,从不同角度看,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居北仰望,酷似昂欲奔的骆驼:向西观望,又向亭亭玉立的牧羊女;向北仰视,上部又如鼓翅欲飞的苍鹰,形成了独特的大漠景观。游人到此,远离10公里即可观到,由远即近,形态不同,苍老古朴,傲然屹立。鬼斧神工,造化天成,游人多喜在此留影,以志其乐.

四、乌力吉图庙

该庙在巴音前达门苏木机关所在地。乌力吉图庙是我旗上世纪最后建成的一座寺庙,其兴建时的背景:1938年日本占领包头。包头北郊的昆都仑庙属乌拉特中公旗扎萨克庙。包头沦陷后该庙遭到破坏,主供佛之一白伞盖佛母被肢解。时任乌拉特中公旗扎萨克的仁庆森格组织驼队将残缺的白伞盖佛母运到后山,于白兴图、布尔汗山北侧五头山等地临时供奉。上世纪四十年代,庆仁森格出于“精简寺庙,扩大规模”的思路,将全旗(按原乌拉特中公旗范围内)各地规模较小,废弃多年并且未来发展不十分看好的十三座寺庙拆下来,集中其所有财产、牲畜以及木材等,于1942年开始建筑,1949年竣工,作为旗扎萨克庙,由王府重点供养。届时将白伞盖佛母请来奉安寺中。仁庆森格为了对佛教的敬畏和全旗庶民的平安吉祥,寺名取为“乌力吉图音苏么”(意为吉祥寺)。

建庙时,仁庆森格制作图纸,发动和组织当地信众以及僧人参加施工。被拆十三座寺庙是哈日敖包庙、本巴庙、恩格尔庙、巴润罕太庙、洞阔尔庙、额恒查干庙、巴音查干庙、德其林庙、别日恒庙、哈日格那庙、呼噜斯太庙、都格尔庙和推音仓。

乌力吉图庙曾有大小两个经殿,蒙古包一百多顶,解放前夕有喇嘛一百多名。该庙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现存经殿一座,僧舍数间。

五、蒙古族驼球文化传承人

传承人塔布斤出生在养驼为主的乌拉特戈壁牧民家里。他的生活和骆驼息息相关,3岁会骑骆驼8岁开始参加赛驼、赛驼球等体育娱乐活动。2005年塔布斤利用自家的草场作为场地,组织周边的牧民骑上自家的骆驼,成立了乌拉特后旗第一支驼球队。塔布斤成立驼球队后影响力挺大,周边不少嘎查村派人前来咨询,在塔布斤和孟克朝鲁的努力下,乌拉特后旗驼球爱好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现在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队发展到15支队伍80多人。通过蒙古国及旗体育中心驼球教练的精心指导,塔布斤组织的牧民驼球队技术急速提高。2005年获得中国·内蒙古首届“紫金杯”驼球邀请赛第一名;2007年获得了中国第二届国际驼球邀请赛第二名;2008年获得中国第三届国际驼球邀请赛第二名;2009年包揽了中国第四届国际驼球邀请赛前三名;2010年包揽了中国第五届国际驼球邀请赛前三名;2015年8月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驼球表演项目获第一名;2015年8月乌拉特后旗首届旅游文化节暨第六届国际驼球邀请赛第二名的突出成绩。塔布斤还组织驼球队,从2006年1月到至今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鄂托克旗、克什克腾旗、乌兰察布等地进行过驼球表演、宣传、交流与指导工作。为丰富人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民族人民体质健康、继承发扬蒙古族传统体育而一直努力奋斗着。

六、阿布日勒图嘎查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

嘎查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项目由旗政府发起,企业建设、政府以奖代补、牧民合作经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措施,进行骆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到驼舍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数据化,场区生态化。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驼乳200吨的生产规模。

项目总投资 400万元,阿布日勒图嘎查建设1处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可满足500峰骆驼的集中饲养、挤奶需求,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化驼舍、饲草料库、挤奶厅(带冷库)、活动场、综合区(包括驼系列产品展示区、办公区、餐饮、宿舍、兽医师、更衣消毒室)、锅炉房、干清化粪池;同时为每处拟购置挤奶设备、乳品速检设备、饲料加工设备、TMR拌料、动力车间设备、污水处理设备、饮水器、水泵、污粪铲车、厂区消毒防疫等设备;项目计划于2020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项目建成后可形成集骆驼托管、驼乳生产、质量检测于一体的骆驼养殖基地,解决了牧民“在哪挤、谁来挤、在哪养、怎么养”的问题;同时可提高当地骆驼养殖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加快标准化骆驼养殖产业进程,增加骆驼系列产品附加值,提高“戈壁红驼”品牌知名度,对于当地发展驼产业、弘扬驼文化、打造产业品牌都具有重要意义。巴音前达门苏木辖区内共有9个行政嘎查,分别为巴音呼热嘎查、阿布日勒图嘎查、巴音查干嘎查、巴音哈哨嘎查、巴音满都呼嘎查、哈拉图嘎查、苏布日格嘎查、乌力吉图嘎查。

巴音前达门苏木施行“党建+牧业+旅游”的发展思路,组织年轻党员成立了流动党员服务队,广泛宣传政策,大力推广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力吉图庙等旅游项目点,带领牧民发展旅游业,加大“农家乐”的建设,加强蒙元元素的手工品的制作,实现了牧民增收增益。